《素味斋的冬深》
雪下了三天三夜,素味斋的青瓦被压得沉了些,檐角的冰棱结得有半尺长,像串透明的水晶帘子。王店长凌晨起来扫雪,竹扫帚一落,雪沫子就顺着领口往里钻,凉得她打了个哆嗦。院角的老梅枝被雪压弯了腰,有几枝实在扛不住,“咔嚓“一声断了,落在雪地上,粉白的花瓣溅起细雪,像摔碎了一捧春天。
“这雪再下,怕是要封门了。“王店长拍着棉袄上的雪往回走,灶房的烟囱已经冒起了烟,陈露的面香混着煤烟味飘过来,暖得让人鼻头发酸。邢成义蹲在灶门口添煤,火光映得他脸上的皱纹都软了,见王店长进来,赶紧往炉边挪了挪:“店长快来烤烤,我刚烧旺了火。“
陈露正在蒸萝卜包子,发好的面团在案板上醒着,像堆胖乎乎的云。她把萝卜擦成丝,用盐杀了水,挤得干干的,拌上香油和虾皮——这虾皮是去年徐涛从海边捎来的,晒得干透,嚼着鲜得很。“素包也得有滋有味,“她边包边说,褶子捏得像朵花,“等会儿给张奶奶送几个,她牙口不好,这萝卜软和。“
苏清沅的手冻得有些肿,指尖红通通的像小胡萝卜。她坐在炉边给毛线团绕线,打算织条围巾。线是枣红色的,是陈露去年给她的,说这颜色衬肤色。徐涛蹲在旁边给她暖手,把她的手揣进自己棉袄里,呵着气说:“早知道这么冷,该给你买个暖手宝。“苏清沅摇摇头,指尖勾着毛线笑:“这样就暖和。“
李萌萌的画室成了冰窖,墨汁冻成了硬块,画笔蘸上去只能划出白痕。她索性把画板搬到灶房门口,借着炉火的光画画。画的是雪中的素味斋,青瓦上的雪厚得像棉花,门口的竹扫帚斜斜地靠在墙上,扫出的雪堆像个小山坡。画到屋檐时,她特意把冰棱画得长长的,在阳光下闪着光,像谁挂了串钻石。
早饭吃的是萝卜包子配小米粥,包子咬开时,萝卜的清甜混着虾皮的鲜,在嘴里漫开来。邢成义吃了三个还不够,陈露笑着给他添:“慢点吃,锅里多着呢。“他边嚼边说:“这包子比砖窑厂的菜窝窝香十倍,当年在窑上,冬天能吃上口热乎的就不错了。“王店长听着,往他碗里夹了块腌萝卜:“现在日子好了,想吃啥咱就做啥。“
饭后雪小了些,邢成义扛着梯子去修断了的梅枝。他踩着雪走到院角,梯子往墙上一靠,雪沫子簌簌往下掉。陈露站在门口喊:“当心点,别摔着!“他应着爬上梯子,伸手去扶那断枝,却发现断口处竟冒出个小小的花苞,嫩得像颗玉珠子。“嘿,这梅还挺犟。“他笑着把断枝捆在旁边的竹竿上,“让它再努努力,开春说不定还能开花。“
徐涛去巷口看雪,回来时手里拎着个铁皮桶,里面是冻在冰里的鱼。“张大爷凿冰钓的,“他把桶往地上一放,冰碴子溅起来,“说给咱添个菜,素味斋虽素,冬天也得吃口荤腥暖身子。“陈露赶紧接过来,看那鱼冻得硬邦邦的,眼睛还圆溜溜的,笑着说:“这鱼新鲜,晚上熬鱼汤。“
苏清沅坐在炉边织围巾,线在指间绕来绕去,像条红色的小蛇。王店长凑过来看:“这花样好看,是啥名堂?“她红着脸说:“瞎织的,想着暖和就行。“徐涛在旁边搭腔:“清沅手巧,织啥都好看。“说得苏清沅指尖一颤,毛线团滚到地上,徐涛赶紧捡起来,帮她绕好递回去,耳尖红得像炉里的火星。
李萌萌画累了,就趴在桌边看陈露收拾鱼。陈露把鱼放在温水里化冻,冰慢慢化成水,鱼身渐渐软了,她拿起刀刮鳞,刀刃划过鱼身,“沙沙“的响。“这鱼得片成片,“她边忙活边说,“熬汤时只放姜片和葱段,喝的就是个鲜。“李萌萌赶紧拿起画笔,把杀鱼的场景画下来,陈露的侧脸在炉火映照下,温柔得像幅画。
下午时,张奶奶被儿子搀扶着来了,老太太裹着件黑棉袄,头上戴了顶兔毛帽,进门就说:“我在家听着你们这儿热闹,就想来看看。“陈露赶紧搬了把藤椅放在炉边,铺上厚棉垫,又给她端来杯姜茶:“您老咋来了?雪天路滑。“张奶奶喝着茶笑:“闻着包子香了,就想来讨两个。“
邢成义从厢房抱来床棉被,搭在张奶奶腿上:“您老坐着暖和,我去给您拿包子。“他刚走,张奶奶就从兜里掏出个布包,打开来是双棉袜,针脚密密的:“给清沅的,看她手冻的,脚肯定也冷。“苏清沅接过袜子,摸着棉布里的绒毛,暖得眼眶发热:“张奶奶,您还惦记着我。“张奶奶拍拍她的手:“都是一家人,客气啥。“
鱼汤熬上时,砂锅里的水“咕嘟咕嘟“响,鱼香混着姜香漫出来,和灶上蒸的包子香缠在一起,勾得人直咽口水。王店长往汤里撒了把葱花,碧绿的葱花浮在奶白的汤面上,像撒了层翡翠。“这汤得少放盐,“她对陈露说,“喝的就是原汤的鲜。“
傍晚时,雪彻底停了,太阳从云缝里钻出来,照在雪地上,亮得让人睁不开眼。邢成义去扫门口的雪,竹扫帚划过雪地,留下道清晰的辙,像条通往巷外的路。有街坊路过,隔着老远就喊:“成义,你们家今儿做啥好吃的?香得我家狗都直叫唤。“邢成义笑着应:“熬了鱼汤,进来喝碗?“
晚饭时,八仙桌旁挤了满满一桌人。砂锅里的鱼汤冒着热气,萝卜包子堆得像小山,还有盘凉拌白菜心,脆生生的带着点酸。张奶奶喝着鱼汤,咂咂嘴说:“这汤鲜,比我年轻时候喝的鲫鱼汤还鲜。“陈露给她夹了块鱼腹:“这鱼没刺,您老慢慢吃。“
邢成义喝得兴起,说起年轻时在砖窑厂的事。“那时候冬天冷,窑里却热得很,“他比划着说,“光着膀子拉砖,汗珠子掉在地上,转眼就冻成了冰。“徐涛听得入神:“那时候没暖气,咋睡觉啊?“邢成义笑:“几个人挤在一个被窝里,互相焐着,照样睡得香。“
苏清沅给大家唱新写的歌,调子像条小溪,在冬夜里静静流淌。唱到“炉火上的汤,雪地里的房,素味斋的冬天,有你们就暖“时,徐涛跟着哼起来,虽然跑调,却透着股认真。李萌萌趴在桌上,把这场景画下来,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笑,像炉里的火,旺得很。
夜深时,张奶奶的儿子来接她,陈露给她装了袋包子和两条鱼:“带回家给孩子们尝尝。“张奶奶摆摆手:“够了够了,你们留着吃。“邢成义在旁边说:“拿着吧张奶奶,都是自己做的,不值钱。“老太太这才收下,临走时还回头说:“明儿我再过来,给你们送点我腌的芥菜。“
大家送张奶奶到门口,见月光洒在雪地上,白得像铺了层霜。院角的老梅在月光里,断了的枝桠被雪压着,却依旧挺着腰,像个不服输的老汉。王店长叹了口气:“这梅啊,跟咱素味斋似的,看着柔弱,其实犟着呢。“
回到屋里,邢成义往炉里添了块大煤,火苗“噼啪“跳起来,映得墙上的影子忽明忽暗。陈露收拾着碗筷,嘴里哼着小曲,碗碟碰撞的声音,像支轻快的歌。苏清沅把张奶奶给的棉袜穿上,暖得从脚底直热到心里,她抬头看徐涛,徐涛正望着她笑,眼里的光比炉火还亮。
李萌萌把画好的画挂在墙上,画里的素味斋亮着灯,门口的雪地上有串脚印,通向巷外,像条回家的路。她在画的角落写:“雪下得再大,只要屋里有火,锅里有汤,身边有人,冬天就不冷。“
窗外的月光淌进来,落在每个人的笑脸上,像层薄霜,却暖得能焐热整个冬夜。灶房的砂锅里还温着汤,炉火映着锅沿,像圈跳动的金边。院角的老梅在雪夜里,悄悄积蓄着力气,等一场东风,就把春天,送到素味斋的窗台上。
《素味斋的冬韵》
雪停后的清晨,素味斋的屋檐在阳光下淌着水,一滴一滴砸在青石板上,溅起细小的水花,很快又结成冰。邢成义踩着冰碴子去倒煤渣,竹筐磕在地上,发出“哐当“一声,惊飞了檐下的麻雀,扑棱棱掠过院角的老梅,把枝头的残雪抖落些,落在陈露晒的萝卜干上,像撒了把细盐。
“成义哥,帮我把白菜挪进窖里。“陈露的声音从厨房飘出来,她正蹲在地上择菠菜,指尖沾着泥土,冻得通红。院里的白菜堆了半墙高,外层的叶子已经冻得发脆,邢成义抱着白菜往菜窖走,每走一步,棉鞋底下的冰碴子就“咯吱“响。菜窖里暖乎乎的,弥漫着红薯和土豆的潮气,他把白菜码得整整齐齐,像列队的士兵。
苏清沅坐在炉边织围巾,枣红色的线在指间绕来绕去,织出的花纹像梅枝。徐涛蹲在旁边给她读报,读的是天气预报,说明天要降温,可能还有大风。“那明儿早市不能去了,“苏清沅咬断线头,把围巾往脖子上比了比,“风太大,能把人吹跑。“徐涛笑着说:“我去就行,你在家烤火,想要啥我给你带。“
李萌萌的画板上,素味斋的雪开始融化,青瓦露出斑驳的灰,墙根的雪水汇成小溪,顺着石板缝往低处流。她在画里添了只猫,是巷口刘婶家的三花,正蹲在素味斋的门槛上舔爪子,尾巴卷成个圈,把阳光都卷进了毛里。“这猫昨儿就来了,“她边画边说,“在灶房门口守了半天,陈露给了它个包子皮,今天又来了。“
王店长翻出件旧棉袄,正坐在灯下缝补。棉袄是深蓝色的,袖口磨出了毛边,里子的棉花结了团,她拆开来,把新棉花一点点填进去,针脚密得像蛛网。“这是我当家的年轻时穿的,“她摸着棉袄的布面说,“他走那年冬天也这么冷,雪下了半尺深,他就穿着这件棉袄,在院里劈柴,说要给我烧火炕。“
灶房的砂锅里炖着白菜豆腐汤,咕嘟咕嘟的声响里,飘着股清冽的香。陈露往汤里撒了把虾皮,鲜得人直咽口水。“这汤得配着贴饼子吃,“她边往灶膛里添煤边说,“玉米面掺点黄豆面,贴在锅边,烙得金黄,泡在汤里,吸足了汤汁,香得很。“
邢成义从菜窖出来,拍着手上的土往灶房走,闻见香味直咂嘴:“这汤比砖窑厂的热汤面还香,当年在窑上,冬天能喝口白菜汤,就着窝头,能暖和一整天。“陈露笑着给他盛了碗:“刚熬好的,趁热喝。“汤里的豆腐嫩得像水,白菜烂得入口即化,邢成义喝得满头冒汗,把棉袄的扣子解开了两颗。
午后的阳光斜斜地照进院,落在老梅的枝桠上,把断枝处的小花苞照得透亮。苏清沅抱着吉他坐在梅树下,指尖拨弄着弦,调子像被阳光晒暖的雪,软软的。徐涛坐在她旁边,手里拿着本旧诗集,给她念诗:“朔风如解意,容易莫摧残。“苏清沅笑着说:“这梅才不怕呢,越冷开得越旺。“
李萌萌把画好的《三花图》挂在墙上,三花的眼睛绿得像翡翠,爪子下还压着半块包子皮。她刚挂好,就听见院门口有动静,三花“喵“地一声窜出去,原来是张奶奶来了。老太太裹着件灰棉袄,手里拎着个竹篮,篮子里是她腌的芥菜,绿得发亮。“给你们送点咸菜,“她喘着气说,“配着贴饼子吃,解腻。“
陈露赶紧把张奶奶扶到炉边,给她倒了杯热茶:“您老咋又来了?雪天路滑。“张奶奶喝着茶笑:“在家待着闷,来你们这儿热闹热闹。“她看见苏清沅织的围巾,直夸好看:“清沅手巧,这花纹像梅枝,开春戴着正合适。“苏清沅红了脸,把围巾往张奶奶脖子上围:“您老试试,暖和不?“
王店长把缝好的棉袄拿给邢成义:“试试合身不?你那件棉袄太旧了,不抗冻。“邢成义穿上,大小正合适,新棉花蓬蓬松松的,暖得他直缩脖子:“店长,这太贵重了。“王店长瞪他一眼:“啥贵重不贵重的,暖和就行。当年我当家的穿这件棉袄,在雪地里走十里地,浑身都热乎。“
傍晚时,风又起来了,刮在窗上呜呜响,像谁在哭。陈露在灶房烙贴饼子,玉米面的香味混着煤烟味飘出来,把整个院都裹住了。邢成义在院里劈柴,斧头落下,木柴“咔嚓“裂开,溅起的木屑落在雪地上,像撒了把碎金。他劈得兴起,把棉袄脱了,露出里面的旧毛衣,后背已经被汗浸湿。
晚饭吃的是白菜豆腐汤配贴饼子,张奶奶带来的芥菜切成丝,拌上香油,脆生生的。李萌萌咬了口贴饼子,金黄的锅巴咯嘣响,泡在汤里,吸足了汤汁,香得她眯起了眼。“这饼子比城里的面包好吃,“她含糊地说,“带着股太阳的味道。“
王店长给大家讲她当家的事:“他年轻时会编筐,冬天没事就坐在炉边编,编好的筐子拿到集上去卖,换点钱给我扯布做棉袄。有一年冬天,他编了个大筐,卖了钱,给我买了块红布,说要给我做件新棉袄过年。“大家都听得出神,灶膛里的火苗“噼啪“跳着,映得每个人的脸都红扑扑的。
苏清沅抱着吉他弹起了新写的曲子,调子像条小溪,在冬夜里静静流淌。徐涛跟着哼,声音有点跑调,却透着股认真。邢成义蹲在炉边添柴,火星子溅起来,落在他的棉鞋上,他却浑然不觉,只盯着火苗发呆,好像看见王店长的当家的,正坐在炉边编筐,筐子编得圆圆的,像个月亮。
夜深时,张奶奶的儿子来接她,陈露给她装了袋贴饼子和几块豆腐:“带回家给孩子们尝尝。“张奶奶摆摆手:“够了够了,你们留着吃。“邢成义在旁边说:“拿着吧张奶奶,都是自己做的,不值钱。“老太太这才收下,临走时还回头说:“明儿我再过来,给你们送点我蒸的红薯。“
大家送张奶奶到门口,见月光洒在雪地上,白得像铺了层霜。院角的老梅在月光里,断枝处的小花苞鼓胀了些,像个憋着劲的孩子。王店长叹了口气:“这梅啊,跟人一样,受了委屈也不吭声,就自己憋着劲,等开春了,给你个惊喜。“
回到屋里,邢成义往炉里添了块大煤,火苗“噼啪“跳起来,映得墙上的影子忽明忽暗。陈露收拾着碗筷,嘴里哼着小曲,碗碟碰撞的声音,像支轻快的歌。苏清沅把织好的围巾给徐涛围上,枣红色衬得他脸更白了,徐涛摸了摸围巾,暖得心里发慌,赶紧给她倒了杯热水。
李萌萌把画好的《月下梅枝图》挂在墙上,画里的老梅枝桠在月光里勾出疏朗的影子,断枝处的小花苞亮得像颗星。她在画的角落写:“冬天再冷,也有花开的盼头;日子再难,也有暖着的人心。“
窗外的风还在刮,可素味斋的灯却亮着。灶房的砂锅里还温着汤,炉火映着锅沿,像圈跳动的金边。院角的老梅在风里,悄悄积蓄着力气,等一场东风,就把春天,送到每个人的笑脸上。
第二天清晨,苏清沅推开窗,看见老梅断枝处的花苞绽开了,小小的一朵,粉白的花瓣顶着层薄霜,像个怕冷的孩子。她回头喊大家来看,陈露手里还拿着揉面的盆,跑出来时围裙上沾着面粉,落在雪地上,像撒了把星星。邢成义穿着新棉袄站在梅树下,说这花来得巧,像王店长当家的捎来的信,说春天不远了。
王店长摸着花瓣笑,眼角的皱纹里盛着阳光:“可不是嘛,再冷的冬天,也挡不住花开。“她转身往灶房走,说要熬锅梅花粥,用这新开的梅花,加上糯米和红糖,熬得稠稠的,给大家暖暖身子。
素味斋的冬,就在这粥香、饼香、梅花香里,慢慢走着。雪会化,梅会谢,可灶膛里的火会一直烧着,大家围坐在一起的笑声,会像这梅花的香,在时光里,久久不散。